close
今年元旦起,大陸不再接受他國運來的「洋垃圾」,有錢賺也不要。工業發達國家立刻發生垃圾爆量危機,一時難以處理,紛紛怪罪中國自垃圾消化鏈抽腿。中國不再收「洋垃圾」的決定,是正確的決定,將逼迫發達國家認真面對垃圾減量,認真思考資源再利博客來網路書店 用問題。



中國不收他國垃圾並非突發之舉,去年大陸即已宣布不再做世界的垃圾桶。上世紀90年代起,中國拚改革開放,拚工業發展,別無選擇扮演世界垃圾桶角色,賺取回收全球過半塑料、紙製品等固體廢棄物回收的微薄利潤,但也付出昂貴的環境代價。

中國說「不」,引發的全球震撼難以想像。至少從1990年起,中國因為加速經濟發展,毫不保留地接收各工業國家的垃圾,而這些工業國似乎毫無愧疚地將垃圾送往中國,迄今,中國處理世界至少一半的紙製品、金屬及塑料廢棄物,數字很驚人,接近1千萬噸。

鏡頭拉回台灣,情景似乎非常熟悉。還記得二仁溪酸洗廢五金的超級汙染?1970年起,包括印刷電路板、廢電纜全送到二仁溪處理,廢五金的酸洗,讓二仁溪河水泛綠,河水淨空,沒有生物敢存活其中;不要說河水中重金屬廢棄物的毒害,即便是周遭也毒害驚人。1969年起,台灣登上全球拆船王國寶座,迄後的20年,台灣拆船數量全球第一,拆船除了回收鋼材,更多的是有毒的材料如石棉、鉛等,只得堆置讓環境慢性自殺,拆船行業等於典當環境換取些微收益,這算盤怎麼打都不划算。

台灣的廢五金、拆船行業大概延續到1990年,因為環境意識逐漸成熟,博客來對酸洗廢五金、拆船等典當環境換錢的產業愈發不能忍受,之後台灣這類產業逐漸移往大陸,例如拆船業移到浙江寧波,但隨即因大陸迅速崛起的環境意識而遭到排斥。

檢視這一波波強凌弱的垃圾流竄,還真有些不堪。早年歐洲強權赴非洲擷取資源,空船去,滿船回;後來想為什麼放空船去?於是裝滿垃圾前往,棄置非洲;如今工業國家因為垃圾有地方去,對生產垃圾毫不節制,只是垃圾桶中國覺醒,換個落後的國度擔任垃圾桶角色。

雖然這些巨量可見的產業汙染遭到汰除,但一些不為大眾警覺的汙染輸入仍極可觀,中國成為世界的垃圾桶,回收全球幾乎一半的塑料、紙製品以及廢金屬,賺取極其微薄的代工費用,卻得付出無法想像的環境成本。

大陸當世界的垃圾桶當然是階段性,同一時間印度、孟加拉、中南半島多國也在做垃圾回收生意,中國因為覺醒得早,知道如此典當環境的不義之財即使可觀,也不能貪戀;於是,很快地拒絕此類重汙染生意。

麻煩的是,這樣的重汙染產業早就成了循環,歐、美等工業發達國家根本不去思考廢棄物怎麼處理,裝箱送到中國是直覺,每年的數量幾達1千萬噸,中國付出的環境成本在過去困頓時期或許無感,但發達之後不可能忍受如此的揮霍環境。

拒收洋垃圾對中國是一句話,已開發的工業國家當然該面對自己生產的垃圾;但中國既然扛下世界節能減碳的領頭羊角色,就不能對這接近千餘萬噸的垃圾流竄無感,尤其,這些垃圾極可能流向開發中國家,包括東南亞、印度、印尼等國。

中國拒絕洋垃圾,當然有責任疏導這些垃圾的走向,最關鍵的是呼籲全球資源減量。工業國家的垃圾生產務必要節制,沒有理由過度包裝,過去輸送到中國過半的紙製品,其實是浪費,中國拒收之後,應從源頭減量著手,而不是讓等量的垃圾亂竄。

拒絕垃圾不是件簡易的事,幾乎同時,限塑10年的中國等同宣布失敗;不止中國,美國、加拿大許多地區也都承認限塑失敗,這反映節能減碳救地球不如大家設想的容易,不是任一行動可奏功,必須要思想的警醒;只有思想經過整理,才可能有起底的功效。

中國拒絕洋垃圾必然有正面發起節能減碳的功能,但絕不是關閉口岸、禁止洋垃圾入境就完事;做為救地球的領頭羊,這是個起步,帶動一波節能運動,大家珍惜資源,才是正確的路。

(旺報)


A7C3157486FD9D64
arrow
arrow

    lbl79bx55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